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最差,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成就最大,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且最后全身而退。他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给人以特别的启示。
他出身平常,家族五六百年没出过秀才,可谓典型的小镇青年。
他智商平常,考了7次才中秀才,却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科举之路,顺利进入翰林院。他一生崇尚笨拙,以扎实而非机巧取胜。
他踌躇满志进京,面对全国精英,发现自己见识狭隘、观念鄙俗,陷入自卑和焦虑。三十而立,他立志学做圣人,研读经典,广交朋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京期间飞速升迁。
他善于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天下大乱之际,一介书生独创湘军,统率群雄。对抗太平天国,屡战屡败,甚至两次投江自尽,多次深陷绝境。47岁时更被皇帝弃用,陷入人生低谷。
蛰居老家两年,他反思自我,最终大悔大悟。重新出山后,为人处世脱胎换骨,不仅清除了政治敌人,而且以“结硬寨、打呆仗”战胜了军事宿敌太平天国,位极人臣。
他眼光长远,审时度势,面对与洋人的差距,率先抛弃落后观念,倡导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
他走过的每一步都成为人生精进的基石,最终从笨人到圣人,成为大清王朝的最后领航者和儒家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
翻开本书,看曾国藩如何以一种笨拙的精神,诠释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
第一章 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
1. 父子双双去“赶考”
2. 老曾家有个科举梦
3. 生平第一大挫折
4. 越笨拙越努力
第二章 为什么要“学做圣人”
1. 京官曾国藩的自卑与焦虑
2. 三十而立,学做圣人
3. 脱胎换骨的开始:写日记
第三章 惊人的进阶之道
1. 自我管理的十二条军规
2. 把择友当作人生第一大事
3. 深得道光皇帝欣赏
第四章 从前的官场愣头青
1. 郁闷的“副部长”
2. 开罪咸丰皇帝
3. 北京,生命最艰难的时刻
第五章 “曾剃头”的长沙之辱
1. 赴任江西遭遇家庭变故
2. 为什么出山?
3. 在长沙,成为众矢之的
4. 遭遇真正挫折:差点儿被兵痞杀了
第六章 湘军为什么牛气
1. 创建湘军的苦心与良心
2. 与咸丰帝的博弈
3. 曾国藩的第一次自杀和湘潭大捷
4. 湘军团队是这样设计出来的
第七章 得而复失的湖北巡抚
1. 把保卫长官当作一项制度
2. 这句话改变了曾国藩命运
3. 曾国藩的敌人
4. 湘军的整体计划为何被打乱?
第八章 江西困境与“大悔大悟”
1. 九江大败后差点儿自杀
2. 曾国藩与胡林翼
3. 被皇帝拿掉兵权
4. 蛰伏两年,完成“脱胎换骨”
第九章 安庆这块难啃的骨头
1. 曾国藩的二次出山
2. 和胡林翼联手攻占安庆
3. 湘军的战术:“结硬寨、打呆仗”
4. 命运之战
第十章 与何桂清的恩怨纠葛
1. 成为大清帝国最有权势的人
2. 慈禧与奕訢发动宫廷政变
3. 清除何桂清集团党羽
第十一章 太平天国最后的战役
1. 著名的“天京”攻坚战
2. 曾国藩人生最焦灼的四十六天
3. 恩将仇报的沈葆桢
第十二章 “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
1. 朝廷的两记闷棍
2. 曾国荃的“经济问题”
3. 自剪羽毛,让曾老九离职
4. 与左宗棠的恩怨情仇
第十三章 两江总督的清与浊
1. 不准大排场,只收小礼物
2. 总督的“养廉银”与“裁撤陋规”
3. 曾国藩的“小金库”
第十四章 洋人也是人
1. 蛮夷之人,居然也有信义
2. 师夷长技以制夷
3. 三个与众不同的外交观念
第十五章 与接班人李鸿章共同“剿”捻
1. 妙手:裁湘留淮
2. 曾国藩的人才大计:塑造李鸿章
3. 将河墙战法进行到底
第十六章 天津教案:曾国藩是怎么成为“卖国贼”的
1. 升任直隶总督,对官场痛加整顿
2. 导火线:武兰珍迷拐案
3. 曾国藩调查“挖眼剜心”事件
4. 疆臣新领袖李鸿章
第十七章 大清王朝最后的领航者
1. 这个王朝已经不可挽救了
2. 为国家办最后一件大事
3. 虽油尽灯枯,仍然勤奋有恒
4.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